中医理疗的神奇功效
来源:网络 时间:2020-05-31 15:44 咨询专家
中医理疗就是通过人工或自然界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,产生有利的反应,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。这些物理因素通过人体局部直接作用,和对神经、体液的间接作用引起人体反应,从而调整了血液循环,加快了新陈代谢,促进对细胞组织的修复,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,提高免疫功能,消除致病因素,改善病理过程,达到治病目的。过去中医理疗被广泛用于治病,而现在更多的被运用于养生,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理疗吧。
中医理疗的养生原则
1、饮食养生
古人认为,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,纠正脏腑阴阳之偏,防治疾病,延年益寿。故饮食既要注意“博食”即以“五谷为养、五果为助、五畜为益、五菜为充”,又要重视五味调和,否则,会因营养失衡、体质偏颇、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。
2、经络养生
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“网络”系统,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,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。《黄帝内经》说,经络具有决生死、处百病、调虚实之作用。古代养生学家认为,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,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、按摩、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、内关穴和足三里穴。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,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,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。
3、固精养生
古人认为,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,是生命的物质基础,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,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。如性欲无节,精血亏损过多,就会造成身体虚弱、病变百出、减损寿命。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。
4、顺时养生
古人认为,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,地上万物有生、长、收、藏之规律,人体亦不例外。因此,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。人的五脏六腑、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,不可反其道而行之。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,有助于健体防病,否则,逆春气易伤肝,逆夏气易伤心,逆秋气易伤肺,逆冬气易伤肾。
5、减毒养生
古人认为,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、气血失调。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,伤于饮食则生湿、热、痰浊。冒犯六淫,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。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“毒”,因此提出以“减毒”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。而通过饮食调理、服用药物及其它措施,减少体内积聚之毒,可免生疾患,防止早衰,进而延年益寿。
6、静神养生
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。古人认为,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,保持神气清静,心理平稳,可保养元气,使五脏安和,并有助于预防疾病、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。反之则怒伤肝、喜伤心、忧伤肺、恐伤肾,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。
7、修身养生
古人认为,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,多说好话、多行善事。古医家孟说云:“若能保身养情者,常须善言莫离口”,“口有善言,又当身行善事”。孙思邈则说:“心诚意正思虑除,顺理修身去烦恼。”养成良好品行,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,可使自己心胸开阔、心情愉悦。
8、调气养生
古人认为,人体元气有化生、推动与固摄血液,温养全身组织,抵抗病邪,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。营养失衡、劳逸失当、情志失调、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,可导致元气的虚、陷、滞、逆等症候,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。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、顺四时、戒过劳、防过逸、调饮食、和五味、调七情、省言语、习吐纳、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、祛病延年。
9、进补养生
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、补益脏腑、滋养精血。合理进补可以强身、防病、祛病。但进补既要辩证,又要适量,还应考虑顺应四时。服用补药时,如系入肺药,在秋季较合适;如系温补药,则在冬季比较适宜。
中医理疗的方法
1、熏蒸
熏蒸属于传统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之一。它是将水和药盛于器皿内浸泡熏蒸身体的某些部位或全身,利用水温本身对皮肤、经络、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透皮吸收达到治疗疾病、养生保健的目的。它不同于一般的洗浴、温泉浴等,而是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,根据不的疾病加入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,因为药物不经胃肠破坏,直接作用于皮肤并透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所以比内服药物疗效更快、更舒适,也不会增加肝肾负担。因此被医学界誉为“绿色疗法”,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。
2、针灸
医学科学家对针灸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观察,并对经络理论、针刺镇痛的机制、穴位特异性、刺法灸法的高速功能等,结合现代生理学、解剖学、组织学、生化学、免疫学、分子生物学,以及声、光、电、磁等边缘学科中的新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。临床实践证实,针灸对内、外、妇、儿、骨伤、五官等科多种病证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。
3、艾灸
灸法以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为主要治疗手段,在预防保健方面更有优势,对于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也有较好效果。灸法这种外治方法,通过将艾绒等药物直接或间接放在穴位部位上烧灼、温熨,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,通过经络的传导,起到温通气血、扶正祛邪的功效。现代科学证实,艾灸时产生的烟雾对大肠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乙型链球菌、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。艾灸对血液循环、机体免疫、神经、内分泌、呼吸、消化、生殖等系统都有一定的促进和调整作用。
4、推拿
推拿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医疗方法,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,在同大自然做斗争中产生的。人们受伤后,本能地用手去抚摸伤痛处,疼痛得到缓解,由此便逐渐产生了推拿疗法,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,推拿疗法就被广泛应用,民间医生扁鹊运用按摩、针灸成功地抢救尸厥患者。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《黄帝内经》中就记载了痹症、痿症、口眼歪斜、胃脘痛等疾病的推拿疗法。我国第一部推拿按摩专著《黄帝岐伯按摩十卷》就成书于秦汉时期。推拿能够疏通经络,使气血周流、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,所以推拿后可感到肌肉轻松、关节灵活、精神振奋、活力充沛。
5、刮痧
刮痧疗法,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其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,难以考证。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,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《世医得效方》。“痧”字从“沙”衍变而来。最早“沙”是指一种病证。刮痧使体内的痧毒,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,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。因很多病症刮拭过的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、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“沙”样的斑点,人们逐渐将这种疗法称为“刮痧疗法”。
6、拔罐
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,利用燃烧、蒸气、抽气等造成负压,使罐吸附于施行部穴位发生温热刺激,使局部发生充血或瘀血现象,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常用外治疗法。拔罐疗法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,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,并且可治疗多种疾病。拔罐疗法古称“角法”是因为古人以兽角做罐治病,故而得名。在晋代医家葛洪所着《肘后备急方》中就有以牛角制成罐来拔脓治疗外科疮疡脓肿的记载。
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,拔罐疗法的种类、方法也不断创新,其罐具也从兽角、竹筒发展为金属罐、陶瓷罐、玻璃罐,乃至近年来研制成的抽气罐、挤压罐、电磁罐等。操作方法亦从单纯的留罐法发展为走罐、闪罐法,以及针罐、药罐、刺血罐、抽气罐、水罐等拔罐方法。适应范围从吸拔脓血发展为治疗风寒痹痛、虚劳、喘息等外感内伤的数百种疾病。拔罐疗法之所以在民间深受广大患者欢迎,是因为其操作简便、经济、患者无痛苦,而且疗效显著。
7、正脊疗法
正脊疗法是以分筋弹拨、按压疏理等整复手法作用于脊椎背膂,以促进督脉气血和畅使病椎恢复正常,从而治疗脊椎伤损等疾病的一种方法。
本文内容来自网络整理,仅供参考。如有疑问,欢迎咨询。
本文内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