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谈“过度检查”
来源:网络 时间:2020-04-26 10:31 咨询专家
病人到医院看病,无论看门诊还是住院,总要在各种各样的检查和化验上花掉不少钱,有时甚至会超过药费,这在当下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。
检验的目的是为了查清病情、明确诊断。随着医学的进步,医生除了用听诊器、血压计和体温计这三件“老法宝”外,还能依靠各种尖端仪器与化验来帮助诊断。
以门诊为例,即使是最普通的感冒,通常需要查个血常规,有时还需要加拍胸片。稍微复杂些的疾病,需要检验的项目就更多,血常规、尿常规、肝肾功能、血糖、血脂、乙肝免疫指标、心电图、肝胆B超等.
单子一开就是一大叠,动辄上百元乃至上千元,往往医生处方还没开,病人的“银子”就已花掉一大半了。至于住院病人,各类检查名目更多,出院结账时一看,检查费占总费用的一大半!
平心而论,应用尖端技术诊断疾病是科技进步造福人类的表现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大家是否感觉到现在患癌症的人比以前多了?
为什么多?环境污染、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是一方面,但大家千万不要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:癌症的检出率大大提高了!没有胃镜时,许多胃癌漏诊了;没有cT的时候,许多肿瘤都得不到明确诊断。
然而,各种仪器设备的投资很大,检查费用自然也较昂贵,也在一定程度上“助长”了“看病贵”。如今不少病人对这些昂贵的检查提出了质疑,认为那是医生出于经济利益而开的“过度检查”。
笔者承认,动机不纯的“过度检查”确实存在,而且并不罕见,病家确实为此背负了沉重的负担。不过,不少被病家指责为“过度检查”的,实际上是必要的检查。
医学问题是很复杂的,一项检查是否必要,各种不同因素混杂在一起,别说病人很难分清,就连医务人员自己也难说清。
因此,病家不宜凭一己之见,轻率地拒绝医生的检查要求——除非你有较大的把握,否则很可能贻误大事。举个例子,×先生感冒了,去医院看病。医生诊查后,建议他去验血常规、做心电图。
x先生断然拒绝,说:“我不做检查,只要吊两瓶水,别的什么都不做。”医生见劝说无效,便把病历递过去,说:“那么你签个字,有问题自己负责。”
x先生更不高兴了,随手签上名字,扔了回去。吊完两瓶水以后,天色已晚,x先生便回家睡觉去了。到了半夜,x夫人突然听见先生呻吟了两声,赶紧开灯一看,x先生已经没气了……
这个故事也可以有另外一种结局:x先生虽然满心不悦,但还是勉强交了费,去做心电图。不料居然被发现有严重心律失常,医生初步诊断他患了重症心肌炎,马上把他收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治疗。
一个多月后,x先生基本康复出院了。这个故事还会有第三种结局:x先生做了心电图,什么问题也没有,几天之后,感冒也好了。
于是,他想起来就生气,逢人便说:“什么世道!感冒要查什么心电图?硬是逼我多花几十块钱!” 这个例子说明,一项检查是否必要,往往有多种考虑,决不是非黑即白。
有些检查可能很贵。也许查不出什么问题,但医生这样做,一定有他的理由,毕竟大多数医生还是可以信任的。 当然,在各种检查中,确实存在着以牟利为目的的“花招”。
但这些“花招”通常并不高明,病家若能具备一些医学知识,许多“猫腻”是不难被识别的。对明显不必要的检查,病家完全可以向医生提出质疑;把握比较大时,也可以拒绝检查。
必要时,病家还可以找“懂行”的朋友咨询,然后再做决定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比如颈椎病,其主要症状是颈脖和肩部疼痛,半边胳膊与无名指、小指发麻。
医生根据这个症状,结合颈椎X线片,基本能明确诊断。当X线片不能完全确诊时,常需要做CT检查。假如医生一开始就要你做cT,或者干脆两张检查单一起开给你,那就得打个“问号”了。
此外,尽量选择在信誉好的正规医院就医,也是避免“过度检查”的好办法。
本文内容来自网络整理,仅供参考。如有疑问,欢迎咨询。
本文内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