尿常规检查包括什么?
来源:网络 时间:2020-04-26 10:27 咨询专家
尿常规检查包括尿液的理学检查、化学检查、尿沉渣显微镜检查。
一、尿液理学检查
1、正常人尿量一般在500~2500毫升,平均1500毫升,24小时尿量超过2500毫升为多尿,可见于大量饮水、服用含有利尿作用的药物、糖尿病、尿崩症、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、精神性多尿等。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为少尿,少于100毫升为无尿,可见于肾前、肾后、肾性肾功能衰竭。
2、正常新鲜尿呈透明淡黄色。如果尿色较深见于食用含黄色素食物及某些药物、尿液浓缩、发热、失水、黄疸及其他高代谢病;尿色浅淡见于大量饮水、尿崩症、糖尿病等;尿色呈酱油样或浓茶样为血红蛋白尿,见于溶血性疾病,以及与睡眠有关的阵发性血红蛋白尿、蚕豆病等;尿呈洗肉水样淡红色或红色为血尿,见于泌尿系结石、肾肿瘤、肾结核、急性肾小球肾炎、肾盂肾炎等;尿呈蓝绿色见于绿脓杆菌感染或使用亚甲蓝药物。
3、浑浊尿可见于乳糜尿、菌尿、脓尿或为尿液长时间放置使细菌生长、盐类析出。
二、尿液化学检查
1、酸碱度:尿液一般情况下是弱酸性的(pH值5.4~6.4),可因患病、饮食、用药而变化。pH值下降(偏酸)可因高蛋白饮食、酸中毒、发热、痛风或服用维生素c、氯化铵等造成;pH值上升(偏碱)、产尿素真菌感染、频繁呕吐、服用碳酸氢钠类药物等。
2、尿蛋白:正常人尿液中蛋白很少,一般20~80毫克/24小时,尿常规检查呈阴性反应。当达到150毫克/24小时,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,称为为蛋白尿。常见为一是肾小球性蛋白尿。因肾小球机械或电屏障受损使蛋白大量漏出超过重吸收能力,可由生理性因素,如剧烈活动、发热等造成,更多是因肾小球器质性病变引起。二是肾小管性蛋白尿。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引起,主要是小分子蛋白为主,如β2-微球蛋白。可见于肾小管受损、肾间质受损的各种疾病。三是混合性蛋白尿。即肾小球和肾小管都受损,同时有前两种情况,如肾小球疾病后期肾小管受累、结缔组织病引起肾小球与肾小管受损、肾小管间质病变等。四是溢出性蛋白尿。指血中出现异常蛋白数量较多,超过重吸收能力时产生的蛋白尿,可见于多发性骨髓瘤、巨球蛋白血症、急性溶血性贫血时的血红蛋白尿、肌红蛋白尿等。五是组织性蛋白尿。肾小管代谢产生的蛋白和肾组织分解的蛋白由于炎症、中毒刺激增多引起。
3、尿酮体:酮体是脂肪代谢的中问产物,由B-羟丁酸、乙酰乙酸、丙酮组成。尿酮体可在糖尿病酮症时出现,但应注意糖尿病酮症时,若肾功能严重受损尿酮体可减少或消失。剧烈呕吐、发热、饥饿、应激状态、消化吸收障碍、中毒等也可出现尿酮体。
4、亚硝酸盐:亚硝酸盐阳性见于泌尿系统感染,某些细菌可使硝酸盐被还原成亚硝酸盐。
5、白细胞或脓细胞阳性:尿中出现白细胞或脓细胞可为泌尿系统感染或药物引起。
6、尿胆红素:升高可为肝细胞性或阻塞性黄疸。尿胆红素减少、缺如可见于胆管梗阻、重度肾衰、胆红素代谢障碍等。
7、尿胆原:尿胆原一般可有微量排出,运动、饥饿、肝功能受损、胆红素生成亢进、回吸收增加均可引起尿胆原排出增加。
三、尿液显微镜检查
1、红细胞:1升尿液中有1毫升血液可呈肉眼血尿,红细胞大于3个/高倍视野,颜色正常称为镜下血尿,见于急熳性肾小球肾炎、肾结石、肾肿瘤、肾结核、急性膀胱炎等。
2、白细胞:白细胞大于5个/高倍视野,可见于泌尿系感染、急性肾小球肾炎等。
3、管型:一是细胞管型。上皮细胞管型可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、间质性肾炎、肾病综合征、急性肾小球肾炎、肾移植的排斥反应等;红细胞管型见于泌尿系出血,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、急性肾小管坏死、间质性肾炎等;白细胞管型见于肾实质感染类疾病。二是颗粒管型。粗颗粒型可见于慢性肾炎、肾病综合征或某些肾小管损伤;细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。三是透明管型。生理情况可偶见,也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、急性‘肾盂肾炎、慢性肾炎、恶性高血压等。四是蜡样管型。见于肾小管损害严重的肾衰、慢性肾炎晚期等。五是脂肪管型。可见于类脂性肾病、肾病综合征、慢性肾炎、中毒性肾病等。六是肾功能衰竭性管型。常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,慢性肾衰时出现管型预后不良。
4、结晶:一般无特殊意义,若经常出现伴有红细胞,考虑结石;胆红素结晶可见于急性肝坏死、急性阻塞性黄疸;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可见于氯仿、四氯化碳中毒时。
四、尿液检查注意事项
尿液检查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以使结果准确:
1、容器必须清洁:一般采用医院提供的容器。
2、防止采集标本时被污染:女性应避开月经期,以防影响结果,最好能在检查前一天清洁阴部,防止阴道分泌物混入,如果采集时有异物掉入,要重新取样。
3、取中段尿:一般尿液检查须弃头尾,避免干扰,如有特殊要求医师会说明。
4、采尿时间:一般尿常规检查可于任意时间,最好是刚采到的新鲜尿液。做尿细菌培养、尿糖、尿蛋白、尿胆酸或妊娠检查均以清晨第一次尿为最佳。
5、近日服用药物情况:如服用维生素C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,应向医师说明。
本文内容来自网络整理,仅供参考。如有疑问,欢迎咨询。
本文内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!